最佳伴讀lo-fi Music,終其一生當背景音樂?Switched on Pop

DISCLAIMER 聲明|本系列文章是聽了Podcast節目《Switched on Pop》為個人學習,以及分享好節目為初心而編寫(非原創),內容將會涉及兩位主持人 (音樂學家 Nate Sloan 和 作曲人 Charlie Harding) 的專業分析與論述,已於 2020-06-18 得到原創者授權分享給華文讀者。

本集節目:Why lo-fi is the perfect background music? by Switched on Pop

lo-fi 自動專注的背景音樂

我相信不少人第一次接觸 lo-fi beats 都是在一個不經意的情況下被Youtube推薦過,這個熟悉到不行的動畫角色looping畫面:

背景音樂的選擇多少是有原因的,像需要醒腦就會聽節奏感的、因為代言的關係播特定歌手的曲子(例如:台灣UNIQLO就總放著蕭敬騰的歌)、JAZZ風格的咖啡廳選擇藍調或爵士樂,或單曲循環田馥甄《你就不要想起我》因應今天失戀了的情緒等。那 lo-fi 呢?‍

他的定位像是選擇了「請勿干擾模式」。

遠距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

另外在新冠狀病毒爆發以後,WFH 儼然被迫成為了趨勢,若是一個人在家工作大概更需要音樂的陪伴了。而節目中提到,Chartmetric 針對Spotify用戶隔離期間 (Quarantine) 所帶來的影響做了研究,研究結果顯示「古典樂 Classical」和「氛圍音樂 Ambient」兩分類是最大的贏家,而lo-fi 就包含在後者裡頭。

How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Affects Music Genres on Spotif

傾聽Lo-fi音樂的基本元素

這種音樂類型足夠舒心與沈浸式,又完全無干擾感是 lo-fi 的主要特色。為了詮釋這種感覺,兩位主持人帶我們聽了一個範例 (Bye by Brenky) ,並簡單分析它的元素。

  • 電子鋼琴
  • 鼓聲節奏
  • 空間感(留白氛圍)
  • 不斷的重複循環(looping)
  • 慢拍節奏
  • 低品質錄製的嘶嘶聲(雜訊)
  • 自然環境聲(如雨聲、鳥叫聲)

可以發現到這些循環元素建構了 lo-fi 給人的「近乎無存在感」,莫怪 Youtuber 愛拿它去作背景音樂陪襯。

lo-fi 究竟源自?始祖 J Dilla

讓我們追朔回到 J Dilla (James Dewitt Yancey, J Dilla or Jay Dee) 知名美國音樂製作人 (February 7, 1974 — February 10, 2006),代表作為 So far to go feat Common & D’Angelo。‍

三個促成 lo-fi 音樂的技術要點

  1. Craft and Sampling:回到80、90嘻哈年代的氛圍,可以發現這是取樣音樂 B Production,J Dilla 採用的是Don’t Say Goodnight by The Isley Brothers。 這是一個很性感的曲子,Dilla不是第一位取樣它的,但他極擅長將曲子裏頭微小的時刻放置到完全新的內容,創作出截然不同的厲害編曲。
  2. 鬆鬆的鼓聲節奏、Unquantized Music
  3. 低品質Final hiss:J Dilla 喜歡保留音質上的不完美,完美呈現 lo-fi hiphop 的 dusty groove。這些錄製過程中的雜音訊可以由製作人決定要不要過濾掉,相反地過濾的很乾淨的例子是Kanye West。

冷知識: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少年是透過觀看 Cartoon Network Adult Swim 的動畫卡通中間串場的 Bumper Music 而認識到 J Dilla 的音樂風格,才進而發展成現在的lo-fi音樂。

Cartoon Network 1992

如此受歡迎的lo-fi,卻是生來被忽視的嗎?

你能夠在五秒內說出兩位的 lo-fi hiphop 音樂製作人的名字嗎?應該很難。

自2011年起,lo-fi hihop music 在Youtube上大量崛起,例如:College Music, Chill Music, ChilledCow 等,動輒就是5M以上的聽眾。甚至到 2017 有 24 小時的直播電台,同時在線的網友使用聊天框在半夜互相喊話著,並搭配著療癒的動畫人物戴耳機讀書的looping影像,讓產生了有人正在伴讀的感受。

對這些聽眾來說,lo-fi 音樂本身比作者的識別度還高,此刻誰創作的已經不重要了。往往一按下播放鍵時就讓自己進入專注的模式,鮮少會再去看螢幕和特意去看哪一首曲子,就讓它一直在背景流動。這顯然跟尋常的聽音樂體驗是不大一樣的,例如聽流行樂時就容易有情緒的起伏,也相對能夠認出這是誰的音樂。

你想像過 lo-fi 創造的經濟價值嗎

這是一場衝點播數量的戰爭

對於這些 lo-fi 藝術家們來說,讓他們能夠回本的不是Youtube,而是Spotify。根據後者的方式,就算你創作的歌曲是被收錄在各種合輯歌單裡,受益的人還是創作者本身,因為它是跟著歌曲本身的點播量來計算的。

假如你這首曲子有五十萬個點播量,大約就會有一千美元的收益。‍

因此很多創作者只將此作為副業在經營,他們的正職也許是學生、律師、建築師,或其他你想像得到的都有可能,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。這些「隱形的」創作者們抱著持續創作與分享的初衷製作的音樂,奇妙地幫助人心平靜下來、彈性地符合不同場景、甚至鼓勵你讀完最後的幾頁,可說是一項富有意義的藝術。也許下次聽 lo-fi 時可以試著查看這個藝術家並 follow 他,然後再 replay 一次。

music clipart PNG Designed By ngupakarti

Comment

This post doesn't have any comment. Be the first one!

hide comments
ShareTw.Fb.Pin.
...

This is a unique website which will require a more modern browser to work!

Please upgrade today!